市级一流本科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孙静)
《大学语文》是面向全校开设的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在学校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农业大学的目标指引下,大学语文是促进文化与科技交融,促使文、理、农、工渗透的纽带课程。该课程是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和天津市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导学与研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学术视野,系统梳理文学知识,建构起大学语文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能力,使之获得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想”和“文学”两个领域的学习,领悟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培养学生的高尚情趣和宽广胸怀,提升人文素养。
课程特色之处在于:强化文学、文化经典教育,同时辅以鉴赏、诵读、写作等实践内容;构建专题教学模式,围绕课程思政四维目标,实施专题教学;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突出语文的应用性。通过第二课堂如辩论赛、古典诗词诵读大赛、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课程评价体系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平时成绩=考勤(10%)+作业及单元测试(50%)+线上学习(20%)+课堂讨论(20%),以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负责人:刘洪银)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于2021年7月获批天津市第二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立项,课程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开展SPOC和MOOC学习,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课程还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运用到农业农村经济管理,采取案例分析剖析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体现农业特色。
课程建设周期为三年。课程负责人为人文学院刘洪银教授。课程建设参与人为人文学院李珲博士、张二红老师、林霓裳博士。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特点、基本理论和方法及其实操技巧,锤炼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有助于推动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
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绩效管理》(课程负责人:李厚本)
课程组成员:李厚本、李珲、崔宁、刘继志、张洪霞
《绩效管理》借鉴“行动学习法”,逐步探索建立以“三重三化”考核方式为支撑,小组学习(TBL)教学组织为基础,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为主线,教学目标体系化、教学内容模块化、学习过程情境化、学习活动趣味化,在培养课程相关知识、技能、能力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高阶能力、强化学生中心地位的教学模式。
课程打破现有教科书以知识呈现逻辑为主线的结构安排,根据课程所对应的绩效管理活动的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形成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具体确定相应的知识掌握目标、技能训练目标和能力素质目标,大量引入经典、最新的案例和教学资源。
课程按照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流程,模拟各环节的场景,设计各环节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搜索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课上查找资料、讨论、发言、评论、回顾课堂记录,课下查阅资料、整理课堂记录、撰写报告、拍录视频、模拟演练等多种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承担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单一讲授的时间大幅减少。课程采用小组团队学习的方式。所有同学分为6-9个小组,以小组形式完成课上讨论、练习以及课后作业。
《西方经济学(微观)》(课程负责人:吴晓燕)
《西方经济学(微观)》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和建立经济模型等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考察了消费者最优行为选择、厂商最优行为选择等问题,并提出了微观经济中的一些失灵现象及解决对策。本课程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微观经济学的实践问题,辨析经济理论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在2020年被评为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建设课程,以此为契机,本课程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效融合的教学方式。在线上部分,主要选用了超星学习通现有《微观经济学》示范课的视频资料,并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作业、讨论等,并在线下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在学习通进行投票、选人等方式,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实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负责人:李珲)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是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运用社会学、逻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从综合角度考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与手段,研究如何整理与分析资料。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概念、特点、一般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外社会调查与研究的发展动态,能熟练运用确立课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理论解释、撰写报告、成果应用等各种方法和技术,使学生能独立从事社会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分析研究工作,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指导。
《管理沟通》(课程负责人:付娜)
管理沟通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对管理沟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巧和技能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管理沟通意识,并掌握基本的个人沟通技能。同时了解和掌握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管理沟通知识和能力,进而使同学们在学习、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管理、沟通的知识和理论,达成有效的人际交往和管理沟通效果。
管理沟通是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基本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新的理论知识,而是在于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去检讨自身在管理沟通过程中的思想、行为、技能和方法。与其他课程不同,管理沟通学习的“功夫在课后”,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和讨论后,把得到的感悟和技巧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如果将课堂讨论和实际工作脱离开来,本课程的学习就失去90%以上的价值。因此,教学过程要掌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二是实际应用为主,课堂理论介绍为辅。
天津市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孙静)
《大学语文》是面向全校开设的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在学校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农业大学的目标指引下,大学语文是促进文化与科技交融,促使文、理、农、工渗透的纽带课程。该课程是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和天津市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导学与研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学术视野,系统梳理文学知识,建构起大学语文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能力,使之获得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想”和“文学”两个领域的学习,领悟中国文化思想精髓,培养学生的高尚情趣和宽广胸怀,提升人文素养。
课程特色之处在于:强化文学、文化经典教育,同时辅以鉴赏、诵读、写作等实践内容;构建专题教学模式,围绕课程思政四维目标,实施专题教学;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突出语文的应用性。通过第二课堂如辩论赛、古典诗词诵读大赛、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课程评价体系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平时成绩=考勤(10%)+作业及单元测试(50%)+线上学习(20%)+课堂讨论(20%),以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西方经济学(宏观)》(课程负责人:吴晓燕)
《西方经济学(宏观)》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运用总量分析方法,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考察宏观经济目标及其测量,研究总量市场的变动关系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政府作为驾驭宏观经济的舵手和服务于宏观经济的保障,应如何适当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本课程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实践问题,辨析经济理论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在2021年被评为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本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修订了本科程的教学大纲,修改了教案、教学PPT,做到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并以此为契机,本课程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效融合的教学方式。在线上部分,主要选用了超星学习通平台中现有的课程思政视频或文字资料,并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作业、讨论等,并在线下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在学习通进行投票、选人等方式,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负责人:张二红)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在熟悉课程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管理能力。本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围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展开,团队教师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开始融入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自我激励意识。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是我校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2018年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我们针对大纲、教案进行了修订,从各个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融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具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工作中认真、负责、讲诚信,注重与他人的合作。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负责人:张国静)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既是一门面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也是我校的一门思政示范课程。这门课是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综合性政策法律课程,是为了适应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业界努力方向,也为了适应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日益得到重视的状况,并为推广和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研究和实践而设置的理论应用课程。
本课以文化产业管理相关专业学生为对象,根据政策法规体系的特点,主要介绍以下内容:政策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政策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发展进程;文化产业与著作权管理政策法规;广播电视产业管理政策法规;电影产业政策法规;出版物管理政策法规;网络产业管理政策法规;以及有关文化体育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与要求,并以此来规范作为未来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大学生的政策和法律规范意识。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宗旨是:立足我国文化产业各领域政策法规的现实需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求涵盖研究和应用的主要领域,同时希望以此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各领域政策法规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并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各领域政策法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该课主要通过主讲老师从教学实践出发,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这一培养层次而展开讲授,以理论为基础,偏重应用性。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我国文化产业各领域政策法规的现实需要,使本课更加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适应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强化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夯实产业政策法律管理知识,为未来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政策法规基础。
由于该课的培养目标为提升大学生在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方面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所以,这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