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一般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5年。该方向的教学团队由7名院内学术骨干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且均具有多年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经历,同时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和成果,完全满足农文旅融合发展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该方向硕士点聘请了相关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负责人作为校外实践导师。
该方向依托人文学院雄厚师资力量打造,师资学科分布交叉融合,包含农业经济、乡村旅游、乡村规划、经济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围绕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有机衔接农业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强化城乡共融共生、产业规划、景观设计、运营管理、社区参与、投资融资等方面重点进行研究,着力推动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园区、文旅小镇、文旅综合体、乡村民宿的场景创新、模式创新、品质提升与营销升级,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内容。本方向通过综合强化旅游基础性研究和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研究特色,以新的视角、机制和方法研究旅游领域中的重大理论、战略、政策、开发利用等问题。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
该方向主要运用现代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等相关理论,按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聚焦乡村文旅资源开发与规划、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运营与发展、农业文化挖掘与遗产保护利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智慧文旅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重点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领域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推广的综合型专业化人才,为推动京津冀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三、研究方向与特色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促进群众致富、释放农村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方向围绕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机衔接农业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强化城乡共融共生、产业规划、景观设计、运营管理、社区参与等相关重点研究,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建设、产品品质提升、模式创新等。本方向师资力量强,以张瑞英副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长期聚焦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研究基础深厚,积累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践训练通过天津农学院本领域的校外实践基地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实践训练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位论文由校内学术成果丰富的学术骨干教师和校外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负责人等组成校内外导师联合体进行指导。研究生培养是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制定、学位论文指导等。
五、成果绩效
人文学院的科研和教学团队立足于服务乡村振兴和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建有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中心、现代农业国际交流与翻译研究中心、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三个研究平台,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旅游规划、涉农翻译理论与实践、乡村发展规划、乡村文化及产业化、乡村人才及组织建设等研究方向和团队。近5年学院教师获得省部级立项41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9部,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近5年人文学院获批省级教改项目和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6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编教材7部。